从今年的报名情况来看,“强基计划”的报名热度普遍较高。走过四周年,“强基计划”的吸引力不断提升。高校招生部门提示,目前高考志愿填报机构、部分家长和考生还存在一些“功利性”报考误区,需要避免。
误区一,认为“强基计划”录取分数较低,把“强基计划”作为进入名校的“跳板”,指望录取后再转到其他热门专业。
对此,相关负责人提示,此类误区要避免。今年,“强基计划”的报考热度继续提升。上海交通大学今年的报名人数比去年提升了20%,面试到考率99%以上。南京大学“强基计划”有近6000人报名,约3600人参加校测。如今,“强基计划”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好,有些专业的录取分数还高于普通班。
误区二,认为“强基计划”一旦录取就是本研贯通培养,入学后就算躺平也能保研。
其实,这几年,不少高校都完善了考核机制,不努力学也会挂科,动态退出机制也可以把不适合的同学转出“强基计划”。因此,专家提醒,报考“强基计划”的考生一定要客观理性选择。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王浩波:回归“强基计划”的初衷,就是有天分、有理想、有兴趣。希望是数理基础好一些的同学,对基础学科比较热爱,兴趣爱好能不能跟我们的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,在研究生阶段我们要把基础学科学到的东西,用来解决一些“卡脖子”的工程技术难题。